郡縣興學 仲淹首倡
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文學家,也是教育家,毛澤東稱他為“辦事兼傳教之人”。所謂傳教,就是興辦學校。在范仲淹幾十年的仕宦生涯中,鞠躬盡瘁,黽勉國事,盡管王事鞅掌,公務叢脞,但他仍然關注教育,從不懈怠,足跡所到之處,都是書聲瑯瑯,弦歌不輟。即使是窮鄉僻壤,孤寒士子也得以入塾讀書,一大批人才由此得以脫穎而出。在中國古代史中,還沒有哪一個官員能與他比肩。毛澤東說,“辦事兼傳教之人,歷史上只有兩個,即宋代的范仲淹與清代的曾國藩。”曾國藩作為清代重臣,其政績固然可圈可點,但在興辦教育上,恐不能與范仲淹媲美。
范仲淹曾在應天府(今河南商丘)讀書5年,后來又在應天府書院執教,成為商丘歷史乃至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盛事。書院興起于唐代,乃私人讀書講學之所。五代至宋朝初年,干戈擾攘,兵燹不斷,官學凋敝,遂有書院興起,以補官學之不足。南宋初年人呂祖謙在《鹿洞書院記》中說:“竊嘗聞之諸公長者,國初斯民,新脫五代鋒鏑之厄,學者尚寡,海內向平,文風日起,儒生往往依山林,即閑曠以教授,大率多至數十百人。嵩陽、岳麓、睢陽及是洞尤為著,天下所謂四書院也。”趙匡胤蕩平群雄,建立宋朝后,天下初定,百廢待舉,建立學校之事,不是當務之急,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。而莘莘學子又急需有讀書求學之所,于是便有滿腹經綸的儒士建立書院,聚徒授學,應天府書院等四大書院,也就應運而生。
宋朝初年官學甚少。太宗至道二年(996年)七月,賜嵩山書院額及印本九經書疏,這表明朝廷重視教育,但對學校的扶持只是偶然為之,各州縣學校的數目少得可憐。宋真宗咸平四年(1001年)六月,“詔州縣學校及聚徒講誦之所,并賜《九經》。”太宗只給嵩山書院賜額,真宗比乃父進了一步,給天下各州縣的學校頌賜《九經》,但此時興學的州縣仍然寥寥無幾,許多州縣仍是空白,莘莘學子無處讀書。學校大規模發展,是在宋仁宗時期。明道、景祐年間,仁宗下詔讓州郡建立學校,賜給田地,撥發書籍,學校比以前有所發展。賜田一般是5頃。既然立學在經費上有了保障,各州縣興辦的學校逐漸增多,河南應天府,許、鄭、孟、蔡、陳諸州均在這一時期興辦官學,而西京洛陽的州學在此之前已經設置。慶歷三年(1043年)范仲淹推行新政,大興州縣之學。慶歷四年(1044年)仕宗下詔說:“今朕建學興善,以尊子大夫之行,更制革敝,以盡學者之才。有司其務嚴訓導,精察舉,以稱朕意。學者其進德修業,無失其時。其令州若縣皆立學,本道使者選部屬官為教授,員不足,取于鄉里宿學有道業者。”由是州縣奉詔立學,而士有所勸矣。
仁宗令各州縣都要建立學校,教授由各道遴選部屬官員擔任,如果人數不足,可在民間有道業的耆宿中選用。這樣一來,教授們都有了俸祿,不再有衣食之憂,可以專心致志地教授生徒,學校才得以蓬勃發展。
自宋朝肇造至慶歷四年,立國近一個世紀之久才大規模地興建學校,范仲淹椎輪之功不可泯沒。如果沒有范仲淹的努力與堅持,宋朝在各州縣立學的時間,還不知延宕到何時?!端翁珟熤袝罴嫔袝钗簢恼珎鳌吩疲?/p>
初,仁宗以前,天下州縣未嘗立學。公自始筮仕以迄參大政,其間歷守諸州郡,所在必開設學校,率先訓督,教育多士,首以吳郡所卜居之宅奏請立郡學。至慶歷四年詔州縣皆立學,從公請也。
宋人家國安說:“本朝郡邑有學自范文正公始。”元人楊載也說:“及公(指范仲淹)參預大政,首為仁宗言,詔州縣皆立學。然天下之有學,自吳郡始也。”范仲淹為宋朝州縣學校的興建與普及作出的貢獻,真是可圈可點!
仕宦之處 興學重教
范仲淹興學育人,孜孜不倦,仕宦所及之處,皆以興學重教為急務。他以進士釋褐為廣德軍(今安徽廣德)司理參軍,年30歲。司理參軍是個不入流的小官,職責是掌管獄訟,審理刑事案件,與教育毫不相干,但他卻對興學特別關注。廣德不但荒涼偏僻,而且文化落后,百姓多是貧窶之家,溫飽尚成問題,遑論讀書,因此到處都是目不識丁之人。范仲淹找來了當地3位名士作師資,又苦口婆心勸說農家子弟入學讀書。從此,在這個不知詩書為何物的山區有了弦歌之聲,學子中名登金榜、進士及第者相繼不絕。
景祐元年(1034年),46歲的范仲淹因諫諍郭皇后無故不可廢而觸怒仁宗,被貶睦州(今浙江桐廬),雖然他在睦州時間甚短,卻修建了龍山書院,為的是改變那里“豪者如虎”、“弱者如鼠”的狀況。豪者之所以如虎噬人,是因為缺少教養,要使他們懂得做人之道,就要“示之以文”,因此必須興建書院。于是他“延見諸生,以博為約”,創辦了龍山書院,敦聘著名學者李覯為講貫。范仲淹寫的《與李泰伯》是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。
某頓首秀才仁弟;別來傾渴無已,想至仙鄉,拜慶外無恙。此中佳山水,府學中有三十余人,闕講貫,與監郡諸官議,無如請先生之來,必不奉誤,誠于禮中大有請益處。至愿至愿:不宣。……此地比丹陽又似閑暇,可以卜居,請一來講說,因以圖之,誠眾望也。
李覯是大學問家,范仲淹怕他不肯前來,便動之以情,先說“傾渴無已”,又說“此中佳山水”,“可以卜居”,一片虔誠,灼然可見!
景祐元年六月,范仲淹奉調蘇州,回到了桑梓之邦。公務之暇,他熱心教育事業。蒞任伊始,當地士紳朱公綽便請求辦學,范仲淹當即上報朝廷,朝廷同意設立蘇州郡學,并撥田5頃作為經費。1頃地為100廟,500畝地在今天看來是不小的數目,但籌建一所郡學,要建校舍、購設備、買圖書、聘師資,就嫌得捉襟見肘。范仲淹又慷慨解囊,捐出了自己南園的土地作為校舍。南園原是五代十國時吳越國王錢镠之子元璙的別墅,園內溪水淙淙,綠樹成蔭,環境清幽,是居住憩息的理想之地。到了北宋中葉,錢氏家族已經式微,這塊地便售給了知蘇州的范仲淹。范仲淹正打算建房卜居,得知辦學經費不足,當即決定把這塊地捐給郡學。宋人樓鑰撰寫的《范文正公年譜》云:是年(即景祐元年)公在蘇州,奏請立郡學。先是公得南園之地,即卜筑而將居焉。陰陽家謂當踵生公卿,公曰:“吾家有其貴,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,貴將無己焉?”遂即地建學。既成,或以為太廣,公曰:“吾恐異時患其隘耳。”今學明倫堂東西有公手栽樹二棵,郡縣各建一石坊樹下,題曰:“范文正公手植。”
陰陽家說,這里風水極好,若卜居于地,可以世代誕生公卿。從堪輿學的角度說,此話也許有點道理,但范仲淹卻說,與其我家世代誕生公卿,何如天下優秀士子都在這里讀書受教育,將來公卿豈不更多!如此襟抱,實在難能可貴!學校建成后,規模宏大,大成殿、公堂、泮池、齋室,一應俱全。蘇州郡學即今日之蘇州中學,歲月悠悠,歷經10個世紀的風風雨雨,當年的大成殿、泮池等建筑依然完好,保存著當年風貌。
要辦好學校,聘請學富五車的教席是當務之急。范仲淹首先想到了他在應天府時曾資助過的學子孫明復,給他寫信說:“足下未嘗游浙中,或能枉駕,與吳中講貫經籍,教育人才,是亦先生之為政,買山之圖,其在中矣。”所謂“買山”是指歸隱,意思是說,如果孫明復愿意長期在蘇州講學,將來歸隱之處,我都替你籌劃好了??上Т藭r孫明復正漫游河朔,未能應命前來。范仲淹于是又聘請了宿儒胡瑗。胡瑗辦學認真,制定了很多學規。也許是學規過于嚴厲,使學生無所措手足,不少學生不遵教誨,師生間有了隔閡。范仲淹遂命他尚未弱冠的兒子純祐入學,列于諸生之末。純祐循規蹈矩,悉心遵守學規,其他學生也都不敢放肆了。
自胡瑗執教,蘇州郡學名聲鵲起,甲于東南,清朝道光年間的《蘇州府志》說:“天下郡縣學莫盛于宋,然其始亦由于吳中,蓋范文正公以宅建學,延胡安定為師,文教自此興焉。”《吳郡志》一書說,自蘇州郡學創辦以來,弦歌不輟,人才輩出,終北宋之世,蘇州共出進士159人。明人王锜在《寓園雜記》一書中說:“吾蘇學宮,制度宏壯,為天下第一,人才輩出,歲奪魁首。”
景祐三年(1036年)五月,范仲淹被褫奪了權知開封府的職務,逐出京城,貶知饒州(今江西波陽縣),這是他第三次遭到貶謫了。已經48歲的范仲淹雖然命途多舛,時運不濟,但對興辦學校仍然樂此不疲。他親自遴選校址,饒州東南一峰聳峙,高達千尺,山上林木蓊郁,山下數湖毗連,湖水淙淙,飛珠濺玉,范仲淹把山命名為文筆峰,湖命名為硯池,都含有興學寓意,便在此地辦學。且曰:“二十載后當有魁天下者。”
治平年間,饒州人彭汝礪果然狀元及第,大魁天下。饒州人建了一座“九賢堂”,為9個人立廟祭祀。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哲宗趙煦,共有68人在饒州當過郡守,但能入“九賢堂”的只有范仲淹1人。 (未完待續)